虚假短视频紧盯外卖小哥,主要是因为外卖小哥这一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且虚假视频制作和传播的成本较低,容易获取流量和利益。具体原因如下:易引发公众共鸣:外卖小哥作为新就业群体,是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贴近大众日常。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境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收入状况、与平台关系、行业政策等话题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共鸣。营销号通过放大或虚构他们的艰辛,如“凌晨4点送外卖”“一个差评一天白干”等,能快速刺激公众情绪,吸引大量关注。身份模仿成本低:外卖小哥的职业形象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且相关装备容易获取。在电商平台上,外卖骑手的服装、头盔等售价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造假者只需花费很少的成本就能伪装成外卖小哥,拍摄虚假视频,降低了造假门槛。符合平台流量逻辑: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偏好“高冲突”“强情绪”的内容,虚假短视频通过强化身份伪装、制造对立场景等方式,如渲染平台压榨、捏造食品安全问题、虚构顾客刁难等,提升内容吸引力,迎合了平台的流量推荐机制,从而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获得流量。存在变现空间:一些涉外卖骑手的虚假视频账号,形成了明显的套路化运作模式。先是虚构各类悲惨故事吸引流量,然后针对爆款视频传授个人经验,最后通过私域卖课、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变现。一旦出现爆款内容,不法分子就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这种利益驱动使得他们不断制作虚假视频。公众认知相对单一:公众对外卖小哥等群体的认知相对单一,内容创作者容易通过虚构剧本制造戏剧化冲突,将“外卖员”标签异化为可批量复制的流量符号,从而误导公众,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