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院士提出了中国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利用构想。具体如下:探测方面: 构建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多口径搭配、多功能结合、高效协同的地基监测网,如已建成紫金山天文台1米专用望远镜、冷湖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中国复眼”规划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建成后将具备对千万公里外小行星的探测与高精度成像能力,满足日常编目、威胁预警、短临预报等任务场景需求。 构建综合服务系统:构建小行星探测与防御综合服务系统,具备数据汇集、编目更新、风险研判等能力,实现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业务化运行。防御方面: 形成“动能撞击为主、多技术互补”的处置能力:研制多种手段的处置航天器和在轨评估航天器,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库,针对不同尺寸小行星撞击风险,提前制定处置方案,实现“发现即有预案、风险即能应对”。 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开发方面: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涵盖勘察评估、开采加工、运输利用等环节,是未来太空经济和地外资源补给的核心支撑。随着空间核能源、量子技术、具身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将大力推动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走向智能化、低成本、商业化运营模式,逐步形成规模化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此外,吴伟仁院士还向国际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希望全球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共同建设小行星防御体系,发展深空经济,保护地球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