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这是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以下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创新亮点、影响意义四个维度进行全面解读: 一、政策背景:开放进程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5年8月末,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债总量约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债券也已纳入三大国际债券指数。但此前境外机构参与债券回购业务存在限制:2015年起仅允许境外主权类机构、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等三类机构参与,2025年推出的“债券通”离岸回购业务覆盖范围仍有限。随着境外机构持债规模扩大,通过回购业务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需求激增,此次政策扩容正是为了衔接国际惯例、满足市场刚需。 二、核心内容:主体扩容、模式接轨与监管升级1. 参与主体全面放开:取消此前的机构类型限制,所有可开展债券现券交易的境外机构均能参与,包括两类核心群体:一是主权类与金融机构,如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二是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涵盖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此外,境外金融基础设施、自律组织可提供配套服务,但需遵守中国法规并备案主协议。2. 交易模式国际接轨:摒弃原质押式回购中“债券冻结”的操作方式,采用国际主流的“标的债券过户+可使用”模式,权责关系更清晰、违约处置更高效。为保障平稳过渡,已参与机构可享受12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可沿用原模式。3. 风险防控机制强化: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包括资金闭环管理(交易、托管、结算、汇兑各环节穿透式监测)、交易对手遴选(初期仅与优秀做市商交易)、额度动态管控(正回购余额参照买断式回购杠杆率管理)。 三、创新亮点:制度突破与市场协同1. 机制创新:首次实现银行间债券回购机制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深度衔接,不仅提升境外机构操作便利性,还将倒逼境内回购业务机制优化。例如,标的债券过户模式可能推动境内回购市场流动性分层体系完善。2. 市场协同效应:通过“债券通”渠道与离岸回购业务联动,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此前推出的离岸回购业务与此次在岸业务扩容形成互补,助力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双向循环。 四、影响意义:多维度激活市场活力1. 对境外投资者:拓宽人民币流动性获取渠道,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养老基金可通过回购业务盘活存量债券资产,优化短期现金流管理。2. 对中国债券市场:预计将吸引更多增量外资入场,进一步提升市场深度与广度。2025年1-8月我国债券回购交易规模已达1488万亿元,境外机构参与度提升将进一步放大市场交易活跃度。3. 对人民币国际化:增强人民币债券资产全球吸引力,推动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指出,此举将加速人民币资产融入全球资本市场配置体系。下一步,三部门将联合完善基础设施规则、细化操作细则,持续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于境外机构而言,需重点关注过渡期安排、主协议备案要求及交易对手选择标准,尽早适应新交易模式;境内金融机构则可把握做市商角色机遇,提升跨境回购业务服务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