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近全覆盖
截至2025年7月,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相关报告披露率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在A股市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2025年7月,37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发布了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披露率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一数据显著高于A股上市公司整体46.71%的披露率。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统一部署和政策指引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ESG体系建设、信息披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中国资本市场ESG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01 政策驱动:ESG发展迈入黄金期
近年来,中央企业ESG信息披露政策要求不断完善,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路径均给出了明确指引。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首次提出了中央企业ESG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024年,国资委进一步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控股上市公司加强高水平ESG信息披露。
2025年初,上海、深圳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进一步细化披露要求。
同年3月,证监会修订并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首次在部门规章层面将可持续信息披露正式纳入证券监管信息披露体系。
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ESG信息披露制度从“自愿披露”走向“强制披露”新阶段。
02 披露现状:央企领跑,质量提升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披露率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数据显示,中央国有企业2024年ESG披露率高达95.67%,近乎全覆盖。
而地方国有企业披露率为69.81%,民营企业则仅为32.80%,反映出不同所有制企业在ESG认知与实践上的显著差异。
从披露质量来看,2024年度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相关报告整体披露质量良好。
评价得分分布呈现正态分布特点,其中得分位于60-70分区间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到35%。
更值得关注的是,114家标杆企业的ESG评分突破70分,占比达到32%,彰显其信息披露质量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03 行业差异:交通、能源表现突出
从行业分布来看,各行业ESG报告披露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交通运输行业ESG报告披露质量表现尤为突出,平均得分高达75分,位居各行业之首。
紧随其后的是石油石化和煤炭行业,平均得分分别为73分和72分。这些行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ESG报告质量也展现出较高水准。
从A股全市场来看,披露率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业(91.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5.69%)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2.32%)。
而教育业披露率最低,2024年度仅为三分之一(33.33%)。
04 特色实践:中国道路的ESG探索
我国ESG发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路径。
社会责任领域凸显中国特色指标。乡村振兴、社会公益和创新驱动作为中国特色指标,是ESG报告披露的主要内容。
绝大多数央企都图文并茂地详细描述这三项内容,充分展示央企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治理方面,党建业务、治理架构等基础性指标披露率较高,多数企业通过将党建融入公司治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治理优势。
沪深北交易所的ESG信披新规也设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社会维度包括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科技伦理、供应链安全、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等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事项的议题。
05 挑战与展望:从形式披露到实质治理
尽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治理与战略规划有待加强。研究显示,部分企业信息披露完整性不足,可能源于其尚未建立健全的ESG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
多数企业在战略愿景与目标方面停留在宏观、笼统表述阶段,缺少系统性ESG短中长期专项规划。
气候相关披露仍是薄弱环节。央企ESG评价结果显示,“应对气候变化议题”是近几年新增的披露内容,且对环境影响较大,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具体来看,‘气候治理’披露率相对较低,在六成左右,完全未披露的公司有9家,占比达18%。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ESG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鉴证将成为ESG披露新门槛;反贪腐与商业道德披露将成硬要求;监管合力倒逼低披露行业改进;供应链ESG风险将成为企业核心风险点。
央企ESG发展不再仅仅是一种理念倡导,而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维度。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和绿色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ESG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关键变量。
未来,随着国资委研究中心进一步完善ESG信息披露评价标准,构建兼具国际接轨性与中国特色的评级体系,央企ESG治理将迈向更高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