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两处工业遗产入选国家级,总数增至11项
西安大华博物馆里,老式纺织机械的齿轮虽已锈蚀,仍在无声诉说民族工业的抗战往事。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全国共有32个项目入选。陕西省的长安大华纺织厂和航天七一〇七厂黄牛埔旧址成功入选。
与此同时,在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复核工作中,陕西省的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长短波授时台、定边盐场3个项目也顺利通过复核。
自2017年国家启动工业遗产认定工作以来,陕西省已累计有11个项目获得“国家工业遗产”称号。
01 工业遗产:历史的“活化石”
工业遗产不仅是砖石和机器,更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的“活化石”。
它们承载着一段段艰辛创业史,记录着时代变迁和技术进步。
我国于2017年启动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旨在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工业文化资源。
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经过严格评审程序,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5年10月17日正式公布。
02 长安大华纺织厂:民族纺织业的里程碑
在西安北关外,始建于1935年的长安大华纺织厂,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纺织企业。
它的诞生与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紧密相连。
在杨虎城、邵力子的支持下,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出资在西安筹建“大兴二厂”,1936年2月正式投入运营,不久后更名为“长安大华纺织厂”。
至1938年底,大华纱厂已颇具规模,拥有纱机45664锭、线机1120锭、布机820台,工人增至3000人左右。
抗战中的“纺织粮仓”
正是由于其重要性,大华纱厂成了日军飞机的重点轰炸目标。
即便在炮火中三度遭袭、损失惨重,大华纱厂仍一面加紧修复,一面坚持生产,每月向前线供应3万匹棉布的生产任务从未间断,为支援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色阵地
1938年春,中共西安市工委职工委派委员到大华纱厂,在工人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华纱厂的工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罢工运动、复工运动和护厂斗争,成为抗日救亡的红色阵地。
03 航天七一〇七厂:三线建设的航天传奇
位于宝鸡市凤县的航天七一〇七厂黄牛埔旧址,是国家原“第一惯性器件厂”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基地。
作为首批筹建的三线企业,它承担了国家重点型号产品惯性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
三线精神的历史见证
黄牛铺三线旧址重点区域包括生产工业区、生活福利区和战略防空洞三大区域。
旧址集中体现了老一辈航天人“不在山沟吃闲饭,要为航天作贡献”的奉献精神,是航天三线精神的真实见证。
航天精神的传承
为大力弘扬航天精神,2022年七一〇七厂建成并开放了航天精神教育基地。
基地占地594平方米,分为艰辛起步、峥嵘岁月、创先争优、继往开来四个部分,用470余张照片、100余件实物,全面反映了七一〇七厂企业精神的演变历程。
04 陕西工业遗产全景
随着本次新增2处国家工业遗产,陕西省的国家工业遗产总数已增至11处。
这些珍贵遗产横跨航空航天、纺织工业、时间科研、盐业生产等多个关键领域。
它们系统勾勒出陕西省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宝鸡的工业遗产实力
据宝鸡市工信局消息,随着航天七一〇七厂黄牛埔旧址的入选,宝鸡市已拥有4处国家级工业遗产和7处省级工业遗产,总数量居全省首位。
05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在于保存旧址,更在于活化利用,让历史与当代对话。
工信部在通知中要求,各地应加强工业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加大资源保障,强化监督管理。
同时,要积极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模式新业态。
深入挖掘、系统展示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才能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工业遗产的浓厚氛围。
长安大华纺织厂的老式纺织机已停止轰鸣,航天七一〇七厂的黄牛埔旧址也渐失往日繁忙,但它们承载的民族工业精神和航天三线精神仍在三秦大地回响。
这些工业遗产不仅是陕西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工业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们如同历史的年轮,记录着陕西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