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新设债务管理司,破解债务碎片化管理难题
一揽子化债方案持续推进背景下,财政部机构名单中新增了一个重要部门——债务管理司。
近日,财政部官网“机构设置”栏目更新显示,财政部债务管理司已正式列入机构名单。根据财政部网站介绍,债务管理司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并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制度和政策、编制国债和地方政府债余额限额计划、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管理等。
同时,该司还负责加强政府债务监测监管,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01 机构设置:六处分工,统一管理
债务管理司下设六个处室,分别是综合处、中央债务处、地方债务一处处、发行兑付处、监测管理处。
这种专业化的处室设置涵盖了政府债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从发行到兑付,从日常管理到风险监测,形成了完整的债务管理链条。
领导团队也已亮相。债务管理司司长为李大伟,副司长为曲富国、赵则永。公开资料显示,李大伟历任财政部条法司副司长、预算司副司长、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等职,是一位在财政系统经验丰富的官员。
02 历史沿革:从分散到集中
财政部专门成立债务管理司,实际上是回归统一管理模式。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温来成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早年間,财政部曾专门设置过债务司,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撤銷。撤銷之后,在財政部预算司和国庫司設立相關處室來管理國債与地方債,同时还成立了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事业单位)。
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和类型的多样化,逐渐显露出协调不畅的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宇彪指出,债务管理司设立以前,政府债务发行、管理、统计分析以及监督工作分散在预算司、国库司以及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等部门,债务管理协作与统筹存在一定障碍。
03 深层动因:化解风险,促进发展
新设立的债务管理司肩负着重要使命。温来成表示,现在财政部专门成立债务管理司,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这一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到的“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会议精神。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备受关注。温来成指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债务多是以中央政府债务为主,但目前中国的一个现状是,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大于国债余额,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较少见。
成立这个新机构,有利于财政部协调平衡好两种债务的关系。
郝宇彪认为,债务管理司的设立,意味着碎片化的政府债务管理格局转变为专业化、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形成统一高效协作的管理体系。
04 债务现状:总体可控,结构优化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
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
然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大于国债余额的结构性问题,以及隐性债务风险,仍然是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将“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05 未来展望: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期的多次讲话,已经透露出未来债务管理的方向。在9月12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蓝佛安表示,“十五五”期间,财政部将继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快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他特别强调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在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蓝佛安撰文指出,“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落实好一揽子化债方案,做好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
他还特别提到,要推动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制度,对违规举债、虚假化债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防止前清后欠。
债务管理司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债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个新机构将改变过去政府债务管理碎片化的格局,转向专业化、集中化的管理方式。
随着债务管理司的成立,中国的政府债务管理将更加统一高效,为“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这不仅有利于防範債務風險,也有利于促进經濟發展,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