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鏖战4000点?配点红利避避险
市场在4000点反复拉锯,一边是恐高情绪弥漫,一边是害怕踏空纠结,投资者的内心正面临艰难博弈。
“沪指盘中一度突破4000点,但随后得而复失;周三,沪指重返4000点,时隔十年,收盘终于收复;周四,沪指4000点上方运行,但盘中两波调整,最终还是失守……”
这是近期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
4000点争夺拉锯,本质是获利盘了结与增量资金入场意愿不足的博弈。与过去齐涨共跌的行情不同,当前指数上涨由少数权重大的科技龙头驱动,大部分中小盘股票难跟节奏,放大了散户与指数的收益差距。
在指数攀升的背后,部分投资者面临只赚指数不赚钱的尴尬。
01 为何震荡加剧?
近期市场在4000点附近反复拉锯,多空分歧巨大。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在当前位置波动放大,核心原因之一是市场自身的交易情绪达到较为极致的状态。全A指数的乖离率分位数已处于历史90%以上的高位,意味着短期上涨速度过快。
同时,市场相对估值也上升至较高水平。沪深300指数的ERP(股票风险溢价)已逐渐接近3年滚动均值-2倍标准差的位置,表明股票相对债券的性价比来到历史平均水平偏低的位置。
此外,随着四中全会结束、中美会谈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季报披露完毕,市场进入了利好空窗期。在前期上涨动能透支、利好集中兑现后,市场面临情绪回落压力和回调整固需求。
02 红利策略的防御价值
在市场波动加大之际,红利策略的防御价值正重新获得市场关注。
红利策略本质上是一个偏防御属性的投资策略,其价值在于在不同市场周期中均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从市场运行规律来看,红利资产在牛市阶段能够通过盈利增长实现资本增值,在震荡市和下行周期中则凭借稳定的股息回报和低估值特性,具备相对优势的风险抵御能力。
红利低波指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取的是盈利稳定且股息率高的个股,主要集中在银行、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现金流充沛、市盈率较低的行业。
以中证红利低波指数为例,其波动率仅有15.25%,低于沪深300和上证指数的18.5%水平,反映风险回报比的年化夏普比率也高于大盘指数。
03 红利资产的独特优势
在市场高波动时期,红利资产展现出多重优势,为其投资组合的“压舱石”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股息提供安全垫。红利指数的核心指标是股息率,计算公式为每股分红除以股价。
如果成分股的股价持续下跌,根据计算公式,股息率反而会越高,性价比上来了,自然会吸引资金(尤其是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场“抄底”,从而使股价稳住甚至回升。
截至2025年5月,中证红利指数股息率高达6.36%,处于近10年96%百分位的高位。这一收益率显著高于目前十年期国债约1.7%的收益率,也远低于银行理财收益率。
政策利好支撑。红利低波指数主要集中在银行、交运、建筑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的龙头公司基本都是央企。
在“中特估”背景下,国资委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和比例,这也意味着指数未来有更高股息率和现金流预期。
04 如何配置红利资产
对于普通投资者,通过红利ETF配置低估值、高分红资产是更便捷的选择。
具体来看,A股市场上的红利ETF主要有:红利ETF易方达(代码:515180)、红利低波动ETF(代码:563020)、红利价值ETF(563700)等,适合偏好A股市场、注重分红持续性的投资者。
对于希望关注估值更低、行业更多元的港股高股息资产的投资者,则可考虑恒生红利低波ETF(159545)等港股红利产品。港股红利资产更高股息、更低估值、更多元行业分布,除银行、石化外,还涵盖电信、公用事业等多元高股息板块。
在配置策略上,可采用“红利+成长”的杠铃策略,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极低风险的红利资产,然后用小部分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成长的科技资产,由此构建一个具有不对称性的组合。
这种策略在市场平稳运行过程中能获得稳定股息收益,而在市场下跌时亏损有限,市场上涨时则可通过成长板块博取超额收益。
05 展望:市场与策略
展望后市,当前政策托底信号明确,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市场整体下行空间已被显著压缩,指数仍具备再次上攻4000点及向上的潜力。
但这一过程大概率不会一蹴而就,短期内市场或将在4000点附近反复震荡,以消化前期获利盘与套牢盘压力。
中信证券认为,同样是4000点,当前的指数成色明显优于2015年同期,且估值水平显著低于当时。随着四中全会结束、中美会谈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季报披露完毕,往后看,结构性机会仍存,择时重要性有限。
配置上,投资者可兼顾短期防御与中期布局,关注科技成长、高股息防御板块以及周期风格三大主线,但需要注意避免盲目追高,逢调整布局更稳妥。
历史数据显示,当小盘成长与大盘价值的收益分化差达到极致时,通常会出现均值回归。截至2025年10月,这一差值已处于历史95%分位以上,风格再平衡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数字不会说谎。截至2025年5月,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从2014年至今几乎以一个不变的斜率上行。持有红利的时间只要拉长,通常体验都不会差。
在利率下行与市场波动加剧的当下,那个看似不起眼的红利策略,正悄然成为资产配置中的重要“压舱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