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行政区划重大调整: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
重庆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一场关乎千万市民生活的行政区划调整发布会正在举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25年11月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并对北碚区与两江新区的行政区域进行科学划分。
这项重大决策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委、市政府站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
01 调整方案:两张地图,一个全新格局
重庆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涉及两大变化,重塑了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
第一项调整是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
新设立的两江新区将管辖原江北区、原渝北区(不含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和北碚区的水土街道、复兴街道、蔡家岗街道、施家梁镇、童家溪镇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金山街道金渝大道66号。
第二项调整是将与北碚区国土空间定位趋同的原渝北区北部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5镇划归北碚区管辖。
经过本次调整,重庆市辖25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
两江新区辖31个街道、11个镇,面积约1360平方公里,人口约352万。
北碚区辖6个街道、11个镇,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
02 战略考量:四个维度的全局谋划
重庆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阚吉林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基于四个维度的战略考量。
从服务国家战略层面看,这次调整是重庆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通过调整,有效破除原有区域的地理空间限制,进一步放大新时代重大战略叠加的综合效应。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看,这是重庆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能级、竞争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的关键举措。
两江新区承载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作用。
从破解自身发展瓶颈看,这次调整为重庆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的迫切需要。
通过调整,将重构一体贯通的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行政区与开发区融合发展、优势互补、权责利统一。
从提升治理效能看,这是重庆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有效途径。
此次调整有助于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向整体协同、高效运转转变,全面增强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能力。
03 功能定位: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调整后的两江新区和北碚区将被赋予不同的战略定位和功能角色。
两江新区将着力打造支撑重庆市承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等主阵地。
加快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塑造新优势、争创新地位。
北碚区则将区位优势与生态文化功能更聚焦,建设重庆中心城区“生态花园”、生态屏障。
同时,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北向拓展的战略支撑和功能互补区,高水平打造重庆中心城区北部门户。
通过将原渝北区北部的五个镇划归北碚区,北碚区增加了华蓥山、御临河、统景温泉等生态资源。
这将推动北碚区在更大范围统筹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积极探索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新路径。
04 实施保障:平稳过渡,民生为先
重庆市已制定详细方案,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平稳有序推进。
在行政管理方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原江北区和原渝北区的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区监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将继续依法履行职责职权。
直到两江新区成立相应新机构为止。
过渡期间,各项管理服务均保持不变。
在民生保障方面,重庆市将全面完善惠企富民体系,做好民生政策接续,妥善解决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具体问题。
同时,将继续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
让改革发展成果和高品质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后,是城市发展逻辑的重构。从“直辖市+国家级新区”的双轮驱动到“中心城区+北部门户”的错位发展,重庆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地图上的线条可以一夜之间重新绘制,但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需要在日积月累中慢慢生长。
随着调整方案的落地,两江新区与北碚区如同重庆发展的两翼,一翼瞄准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一翼聚焦生态保护与品质生活。
这场深刻的城市变革,不仅关乎空间格局的重塑,更关乎千万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城市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