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书》是冯骥才先生一部关于春节的佳作,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春节所呈现出的璀璨光彩。
文化传承的光芒
传统习俗的沿袭
在《过年书》中,冯骥才详细地描绘了春节期间众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除夕的阖家团圆、守岁,再到初一拜年、十五闹元宵等。这些习俗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代代相传,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例如祭灶,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灶神的敬畏,灶神被视为家庭的保护神,祭灶表达了人们祈求家庭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这种习俗的传承,就像一条无形的文化纽带,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让春节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文化韵味。
民俗文化的宝库
春节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冯骥才笔下的春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写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写春联是一项极具文化内涵的活动,它要求对仗工整、寓意吉祥。春联的内容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理想和社会风貌。贴年画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年画中那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人物、故事,如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等,既具有装饰性,又承载着驱邪避灾、迎福纳祥的寓意。这些民俗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春节这个盛大的节日之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人情温暖的光辉
家庭团聚的温馨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过年书》中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游子身在何方,都会千方百计地赶回家过年。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一顿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长辈的关爱、晚辈的孝顺都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共同憧憬着新的一年。这种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是春节最动人的光彩所在。例如书中描写到一些久别重逢的亲人,在春节相聚时那种激动的泪水、欢快的笑声,都让人感受到家庭的力量和温暖。
邻里乡亲的和睦
春节期间,邻里之间的互动也格外频繁。冯骥才写道,人们会互相拜年、赠送礼品、分享美食等。这种邻里间的和睦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邻里乡亲在春节期间的交往,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大家会共同参与一些春节活动,如一起放鞭炮、观看社火表演等。这种和睦的邻里关系,让春节的氛围更加热烈和欢快,使春节的光彩更加耀眼。
精神寄托的华彩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过年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春节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各种春节习俗到人们的节日祝福语,都表达了这种愿望。例如,在贴春联时,“福满人间”“吉祥如意”等字样随处可见;在拜年时,人们互相祝福“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等。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希望生活幸福、美满的心理。春节就像一个希望的灯塔,在新旧年交替之际,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人们充满信心和力量去迎接新的生活。
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春节的庆祝活动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敬畏的体现。人们遵循传统习俗,认真地进行每一项春节活动,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冯骥才通过对春节细致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人们在春节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无论是古老的祭祀仪式,还是传统的节日食品制作,都一丝不苟。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使得春节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其光彩也更加持久和迷人。
通过冯骥才的《过年书》,我们看到春节是一个融合了文化传承、人情温暖和精神寄托的盛大节日,它所呈现出的璀璨光彩,不仅照亮了过去和现在,也将继续闪耀在未来的岁月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