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通过综治中心构建了一套系统化、多层次的跨域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效保障了拉面产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24年底,化隆籍拉面人在全国320个城市及16个国家开设2万余家拉面店,从业人员达11.3万人,年产值突破135亿元,占青海省拉面产业的67%。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跨域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化隆依托综治中心形成以下特色做法: 一、构建"1+N"矛盾调处体系以综治中心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立体化调解网络:1. 驻外办事处前置调解:在全国46个城市设立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作为纠纷化解"前哨站"。例如,长沙办事处通过协调当地部门,成功化解两栋自建房搬迁补偿纠纷。办事处工作人员凭借"熟人关系"和拉面人信任,快速介入矛盾,2024年群科镇综治中心联合驻外机构化解纠纷25件。2. 拉面巡回法庭专业支撑:化隆县法院成立拉面巡回法庭,创新"1+N"审判模式,在武汉、广州等地设立3个"云端诉讼服务点"。法庭采用夜间开庭、上门调解等灵活方式,成立3年来受理案件2263件,调解率达77.9%,远程化解纠纷占比超40%。2025年,法庭通过线上调解成功处理一起2300公里外的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寄送锦旗致谢。3. 多元力量协同联动:建立"四方协同"机制,即外地办事处反馈、属地综治中心协调、纠纷涉及部门联动、从业人员属地配合。例如,某土地纠纷案件由综治中心牵头,组织多部门成立专班,历时两个月化解。同时,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妇联等力量,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闭环处理流程。 二、创新跨域协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技术赋能,打破地域壁垒:1. 签订跨区域协议:与69个输入地城市签订《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共同管理框架协议》《警务协作协议》,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例如,与望城区民宗局协作解决拉面店搬迁纠纷,通过联合调解避免矛盾升级。2. 数字化调解平台:依托"青海智慧调解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纠纷线上受理、分流、督办。群科镇综治中心通过"数字法庭""指尖立案"等方式,2025年线上化解纠纷占比达60%,平均处理时长缩短至3天。化隆县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预警,2024年上半年通过智慧平台处理案件2830件,结案率100%。3. 标准化工作流程:推行"七个一"制度(一周一排查、一月一汇报等),规范纠纷化解全流程。例如,驻外办事处每周排查纠纷隐患,通过综治中心平台实时上报,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三、深化基层治理融合将综治中心与网格化管理、法治宣传相结合,从源头预防纠纷:1. 网格化精细管理:全县划分157个网格,配备33名网格员,通过智信App每日巡查上报事件。2024年网格员开展巡查5000余次,上报事件3395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查甫乡组建"田间调解队",将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2025年现场调解土地、灌溉等纠纷20余起。2. 法治宣传与教育:开展"政策法规进店"活动,通过微信群、驻外平台推送法律知识。拉面巡回法庭定期到拉面人集中地开展法治宣讲,2025年在西安调解离婚纠纷后,向15名拉面人讲解合同签订、商标保护等要点。3. 社会心理服务:在综治中心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岗,针对拉面人长期在外易引发的婚姻家庭矛盾,提供心理疏导。例如,群科镇通过"拉家常"式调解,成功化解一起因家庭琐事引发的肢体冲突。 四、成效与经验1. 纠纷化解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化隆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接待群众264人次,化解纠纷75件;全县网格员通过平台处理事件3395件,结案率100%。拉面巡回法庭成立以来,60%以上案件通过调解或撤诉结案,涉诉拉面人满意度达92%。2.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通过纠纷化解和政策支持,拉面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拉面店数量较2019年增长40%,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达7万元,带动9万贫困人口脱贫。202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促进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出台,从立法层面保障产业规范化发展。3. 治理模式示范效应:化隆"拉面产业跨域矛盾纠纷调解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其"综治中心+驻外机构+巡回法庭"模式被海东市推广,2024年全市通过该模式化解纠纷1059件,占调解总量的70%。这一实践表明,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科技赋能,综治中心能够有效破解跨域治理难题,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未来,化隆将进一步推进拉面产业园建设和品牌化战略,同时深化综治中心与产业服务的融合,打造"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