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音乐与文学水乳交融的诗篇或作品: 中国作品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 《但愿人长久》:歌词改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深情的旋律和苏轼词中对明月、亲人的思念之情完美融合,将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现代音乐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月满西楼》:歌词源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歌曲旋律优美婉转,与词中描绘的相思之苦、寂寞之情相得益彰,把李清照词中的细腻情感通过音乐传递给听众,让人们感受到了古典文学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是作曲家青主以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歌词创作的作品,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青主采用西方作曲技法为中国古诗词谱曲,将苏轼词中雄浑壮阔的意境与音乐的磅礴气势相结合,展现了“诗乐交融”的独特魅力,使古诗词从古代无固定节拍与音律的即兴“吟唱”转型为有固定节拍与音律的“歌唱”。 《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的歌词取自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歌曲以简洁流畅的旋律,将词中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深深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动人,成为中国原创音乐的经典之作。民族歌剧 《运河谣》:作为国家大剧院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集中体现出文学性与音乐性的有机融合。编剧黄维若使剧本具有民族的文学特性,唱词具有古代诗词的韵律感,结构规整。作曲家印青融入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如采茶调、苏杭民歌、京韵大鼓等,为不同角色设计独特的音乐,采用歌谣体和板腔体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音乐兼具歌唱性和旋律性,许多唱段在社会大众中广为传唱。 《尘埃落定》:根据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改编,歌剧以歌唱为主要叙事手段,充分利用对唱、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通过人声的交响让叙事变得立体。音乐创作充分尊重小说确立的情境、情感和思想,基于文学的世界寻找音乐的动机,展开旋律的编排,反映了康巴藏族聚居区土司制度的变化过程。 外国作品德国艺术歌曲:如舒伯特的《魔王》,是文学与音乐元素的交响。歌词采用了歌德的同名诗歌,歌曲中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变化,生动地描绘了父亲骑马飞奔、孩子惊恐万分、魔王诱惑孩子等场景,人声与器乐的完美协调如同诗词与音乐的均衡舞蹈,将诗歌中的紧张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法国艺术歌曲:古诺、比才、福雷、德彪西等一大批法国作曲家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艺术歌曲。他们考究法语语调、韵律、语气、意境,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例如福雷的《梦后》,歌词富有诗意,旋律优美而富有变化,通过音乐的表达将诗歌中那种梦幻、迷离的情感氛围营造出来,让听众沉浸在一种诗意的艺术境界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