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主动基金在公募FOF中的受宠程度逐渐下降,而指数产品则日益受到青睐,成为公募FOF的“贵宾”。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具体分析: 主动基金“失宠”的原因获取超额收益困难:随着股票市场有效性逐步强化,主动管理获取超额收益变得愈发困难。许多基金经理在市场波动中难以持续保持优异业绩,例如华南地区一位知名基金经理,2021年业绩翻倍,但2022-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累计损失超40%。业绩和风格不稳定:基金经理业绩变脸现象较为常见,且部分基金产品在业绩压力或规模压力下,操作风格容易与规定风格偏离。如2024年末有偏债混合型基金更换基金经理后,股票仓位从零提升至超过51%,且主要配置到科技股赛道,这使得FOF选基策略面临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成本和费用较高: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成本和费用通常高于被动基金。截至2024年中,投资者持有主动权益基金一年的平均成本约为2.55%,而被动基金仅为1.03%。较高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降低了主动基金的吸引力。换手率高导致交易成本高: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年度换手率大概是350%-400%,即每年会把持仓全部更换3-4遍。高换手率使投资者承担了较高的交易费用,而这些费用会成为业绩的拖累。 指数产品成为公募FOF贵宾的原因业绩表现良好:2024年公募FOF业绩三强申万菱信养老目标FOF、鹏华易诚积极FOF、中欧汇选混合FOF等,其优异表现主要得益于对指数基金的重仓配置。排名前列的FOF基金几乎清一色使用指数基金产品来获取业绩,显示出指数产品在投资中的优势。投资透明度高:指数基金严格跟踪标的指数,投资规则清晰,投资透明度更高。FOF投资指数基金时,能够更稳定地获取产品的业绩风格与市场趋势,选基策略上更加可靠,便于FOF进行资产配置。可降低研究成本:投资主动权益基金时,FOF需要进行大量的基金经理调研和产品分析,成本较高。而指数基金操作规则固定,FOF无需花费大量精力去了解基金经理的操作风格等信息,可极大压缩研究成本。符合市场发展趋势:随着资本市场的长期化、投资者的机构化以及市场的有效化,被动指数基金更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将赢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公募FOF作为一种专业的资产配置工具,顺应了这一趋势,增加了对指数产品的配置。利于多资产配置:指数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债券ETF、宽基股票ETF、股票行业ETF、商品ETF及海外股票ETF等。FOF可通过配置不同类型的指数产品,实现多资产、多策略配置,有效分散风险,抑制组合净值的短期波动,提升抗风险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