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沃基金管理层动荡落幕:李曦从代总转正背后的行业镜像2025年9月27日,新沃基金发布的高管变更公告引发行业关注——代任总经理近半年的李曦正式转正,成为这家成立十年的公募基金第六任掌舵人。此次人事调整不仅填补了公司管理层的关键空缺,更折射出中小型公募在行业竞争中的生存困境与战略突围尝试。# 一、转正之路:从代行到扶正的半年过渡期李曦的任职轨迹呈现出典型的"试岗-转正"模式。2025年4月2日,新沃基金原总经理李钧因个人原因离任,同日李曦以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身份入职,并开始代行总经理职责。根据监管要求,代任总经理的履职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这意味着新沃基金必须在10月前完成正式人选的确定。9月26日,经过董事会审议通过,李曦的任职资格正式落地。从履历看,其长达二十年的金融从业经历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先后在华联财务、中信建投证券、华创证券等机构积累经验,尤其在恒泰证券、国联证券等券商资管部门担任高管期间,形成了涵盖债券投资、股票交易、衍生品操作及非标资产管理的全链条能力。这种复合型背景与新沃基金当前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的业务结构高度契合——数据显示,该公司近九成管理规模集中在两只债券基金上。# 二、管理层频繁更迭的十年困局新沃基金的总经理变更频率在行业内颇为罕见。回溯其发展历程,管理层动荡几乎贯穿始终:初创期动荡:2015年公司成立时首任总经理王靖飞任职仅1个多月便离任,成为基金业最短命的"掌门"之一;调整期更迭:第二任总经理库三七任职2年9个月,第三任易勇1年5个月,第四任邢凯以近3年任期成为任职最长者;转型期波动:2023年邢凯离任后,董事长朱灿三度代行总经理职责,直至2024年李钧接任,但仅一年半后再度空缺。这种高频变动背后折射出多重矛盾:一方面,控股股东新沃控股集团(持股63%)的战略调整频繁,股东增资与业务转型的反复导致管理层考核标准不稳定;另一方面,公司规模长期处于行业中下游(截至2025年中管理规模127.6亿元),业绩压力与资源限制难以吸引高管长期任职。# 三、新掌门面临的三重挑战李曦的转正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考验的开始。当前新沃基金正面临结构性困境:规模突围压力:公司过度依赖债券基金的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薄弱,权益类产品发展滞后。如何借助李曦在券商资管积累的股票投资经验,打破"债基独大"格局,成为首要任务;治理结构优化:频繁的管理层变动暴露出公司治理的深层次问题,李曦身兼总经理与财务负责人两职,虽能提升决策效率,但也面临合规风险与精力分配的挑战;行业竞争挤压:在头部基金公司强者恒强的格局下,中小型公募生存空间持续收窄。新沃基金需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而李曦过往在结构融资领域的经验,或为公司探索资产证券化等特色业务提供可能。# 四、行业启示:中小公募的生存之道新沃基金的管理层更迭史,堪称中小公募发展困境的缩影。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此类公司需破解三大命题:一是建立稳定的股东预期与治理机制,避免因股东战略摇摆导致管理层频繁变动;二是培育核心投研能力,通过特色产品构建竞争壁垒;三是完善人才激励体系,形成可持续的高管梯队。对于李曦而言,其能否打破"短命总经理"的魔咒,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更依赖于股东方能否给予长期支持。在公募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当下,这场从代总到正总的转型,既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跨越,也是新沃基金寻求破局的重要契机。市场将密切关注这位新任掌门如何运用其资管经验,带领公司走出管理层更迭的恶性循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