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面提升农业产能质量效益的战略路径 盐碱地里稻麦丰盈,科技翅膀助力农业腾飞。
 
 在河北省曲周县的一片曾经“春天白茫茫,四季不见粮”的盐碱地上,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用数十年的努力,将这片不毛之地变为稻麦丰盈的“北国江南”。
 
 这一变迁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缩影,更揭示了提升农业产能与质量效益的核心逻辑——科技赋能、系统治理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资源约束、市场波动和消费升级等多重挑战,全面提升农业产能质量效益已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01 战略价值:从“量”到“质”的农业变革
 农业产能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这一要求不仅涉及粮食安全保障,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支撑。
 
 同时,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必然要求农业供给体系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
 
 农业质量效益的提升,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只有让务农种粮有利可图,才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多重目标。
 
 02 产能基础:耕地保护与科技进步双轮驱动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二者协同发力,才能夯实农业产能提升的坚实基础。
 
 在耕地保护方面,中央提出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这意味着要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需优化建设内容,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
 
 同时,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
 
 在农业科技方面,重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同时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03 质量提升:绿色、品牌与多元化供给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需要从产品品质、产业形态和供给结构等多维度入手,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
 
 绿色发展是农业质量提升的基本方向。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这意味着需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满足多样需求的重要保障。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
 
 04 政策保障:强农惠农富农与基础设施投入
 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产能质量效益的重要保障。
 
 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和协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具体包括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
 
 推动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
 
 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
 
 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深化快递进村,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
 
 同时,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这些设施建设将显著提高农村物流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05 机制创新:融合发展与联农带农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融合和利益共享,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产业融合是提升农业效益的必然选择。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联农带农机制是保障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
 
 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激发农村活力的基础条件。要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盘活用好闲置土地和房屋。
 
 分类保障乡村发展用地,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励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
 
 从河北曲周的盐碱地治理,到今天遍布全国的科技农业园区;从“白壤”之困到稻麦丰盈,中国农业的变迁折射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逻辑。
 
 面向“十五五”时期,我国农业将继续沿着科技赋能、绿色引领、质量导向的道路前进。
 
 在广阔的田野上,新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一起,正在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将继续,而提升农业产能质量效益的征程,永远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