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入市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相关介绍: 背景与政策推动- 2024年4月发布的新“国九条”明确提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和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提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整体框架,包括优化保险、社保、年金等资金的考核机制和投资比例,强调“长钱长投”。- 2025年1月,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从机制上引导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重点升级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投资政策和长周期考核机制,进一步打通卡点、堵点。 具体措施及成果公募基金方面:2025年1月,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5月7日,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优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对基金投资业绩全面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等。2025年以来,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大幅增长,尤其是ETF。截至5月20日,年内全市场ETF新增124只,同比增长113.79%,发行规模967亿元,同比增长164.74%。保险资金方面:2025年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5月7日,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试点范围,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的增量资金,同时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目前,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总规模累计达2220亿元。社保基金方面:2025年4月份,A股出现波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公告表示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近日已主动增持国内股票,近期将继续增持。 意义与影响优化资本市场资金结构:降低短期投机交易占比,平抑市场波动,增强市场韧性。例如,中长期资金的稳定流入可以在市场出现短期波动时起到稳定器的作用,避免市场过度恐慌或过热。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长期资金的战略导向与长期属性能够精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破解企业研发投入的“短期回报困境”,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迁。比如,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其研发和发展。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社保基金、年金基金等资金通过权益投资将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要素,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实体经济杠杆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