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前夕的"避险资金撤离"现象,本质是市场对长假不确定性的应激反应,结合2025年市场特征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当前市场资金撤离的核心特征2025年9月26日A股出现显著的"量缩价跌"格局,创业板指午后跌幅一度超2%,印证了节前资金避险情绪的集中释放。从资金流向看,呈现出结构性撤离特征:权益市场:截至9月23日A股年度资金仍保持净流入,但9月下旬增速明显放缓,净流入规模占流通市值比例降至0.73%。融资盘虽整体回升,但节前最后一周收敛迹象明显,尤其是前期涨幅较大的AI硬件、人形机器人等板块成为资金撤离重灾区,反映出"高低切换"的避险逻辑。债券市场:债券型ETF近一周净流出58.68亿元,其中利率债ETF流出22.42亿元,但科创债逆势净流入23.25亿元,显示资金在避险同时仍在寻求结构性机会。国际资本: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全球PMI数据走弱加剧了外资波动,美元指数跌至97.23的低位,人民币汇率虽未出现大幅波动,但跨境资金对长假期间的政策变化保持警惕。 二、避险情绪升温的多重驱动因素今年的资金撤离行为既包含历史规律的延续,也有特殊环境的催化:1. 超长假期的放大效应:2025年国庆与中秋叠加形成8天长假,远超往年假期长度。统计2010-2024年数据显示,节前10日A股调整中位数为-1.24%,而超长假期进一步提升了资金对国际市场波动、地缘政治等风险的敏感度。2. 政策与经济的博弈:尽管长江商学院调查显示63.1%的投资者看好A股上涨,对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预期升至10.7%,但美联储年内三次降息的分歧(鲍曼支持激进降息而古尔斯比主张谨慎)、美国制造业PMI创三个月新低等因素,使机构对假期政策窗口持观望态度。3. 市场结构的必然选择:前期半导体、计算机等科技板块同比涨幅超60%,积累了大量获利盘。在缺乏增量资金的背景下,机构选择在节前兑现收益,导致抱团股出现集中撤离。 三、历史规律与未来走势预判从市场周期看,节前避险往往伴随节后修复,但需警惕结构性差异:历史复盘:2010-2024年国庆后5天A股上涨胜率达80%,主要源于离场资金回补。但2024年四季度以来的政策驱动行情显示,反弹持续性高度依赖基本面支撑——当前央行两次降准释放2万亿元流动性、中长期资金配置力度加大等政策底因素,与全球经济增速上调至3.2%的基本面形成共振,为节后反弹提供了基础。潜在风险:需关注美国关税政策滞后影响、欧元区制造业重回收缩等海外风险。若假期期间国际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延缓资金回流节奏。投资策略:对于散户而言,可重点关注两类标的:一是节前资金撤离但基本面扎实的科技成长股,二是具备防御属性且估值合理的消费板块。同时需设置止盈止损点,避免盲目追高节后反弹行情。总体而言,本次避险资金撤离是长假效应与市场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趋势性看空信号。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短期波动,结合假期国内外政策动态,在风险控制前提下把握节后资金回补带来的布局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