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末,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10645亿美元,首次突破11万亿美元大关,这一里程碑式的数据背后,既折射出中国对外资产格局的深刻变革,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以下从数据亮点、驱动因素、结构变革及深远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数据与结构特征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此次资产突破具有三大显著特征:规模与增速双高:11.06万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较2024年末增长8%,同期对外负债72555亿美元,增长5%,对外净资产达到38090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6%,显示资产积累速度显著快于负债增长。储备资产稳居全球首位:国际储备资产36271亿美元,占对外总资产的33%,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为我国抵御外部金融风险提供了坚实缓冲。非储备资产成增长主力:非储备资产规模达74374亿美元,占比提升至67%,其中直接投资33491亿美元(占比30%)、证券投资16942亿美元(占比15%)、其他投资23679亿美元(占比21%),呈现多元化配置特征。 二、三大核心驱动因素这一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制度改革、政策便利与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藏汇于民”制度深化:近年来央行减少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推动人民币汇率清洁浮动,使得经常账户顺差形成的对外资产更多由企业和家庭部门配置。2024年末家庭和企业持有的非储备资产与负债比例已达0.98:1,较2014年的0.53:1大幅改善,外汇市场自主平衡能力显著提升。跨境投资渠道扩容:外汇管理局持续推进投融资便利化,对外证券投资渠道从2014年的2个增至2024年的4个,包括港股通、债券南向通等新增渠道。2024年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较2014年增长20倍,其中仅港股通和基金互认渠道投资就达1041亿美元。市场周期因素推动:强美元周期与中外利差变化形成吸引力。2014年以来美元指数累计升幅44%,2024年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差转为-2.0%,境内投资者为追求更高收益持续增持境外资产,尤其偏好美元计价的证券类资产。 三、资产结构的历史性变革对比2014-2024年数据,我国对外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储备资产占比腰斩:储备资产占比从2014年的60%降至2025年6月的33%,非储备资产占比相应从40%升至67%,打破了过去过度依赖官方储备的格局。证券投资爆发式增长: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较2014年增长428%,占比从4%提升至15%,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4998亿美元)、美国(2910亿美元)等成熟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投资主力(占比57%)。净资产全球排名提升:2024年末对外净资产3295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日本和德国,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38090亿美元,全球资产实力持续增强。 四、全球与国内双重影响这一突破对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资本流动均产生深远影响:增强汇率弹性空间:非储备资产占比提升使外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减少了对官方储备干预的依赖。2024年对外资产与负债比例达1.5:1,较2014年的1.3:1更趋合理,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提供了坚实基础。提升全球资本话语权:11万亿美元资产规模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投资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尤其在跨境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领域,有望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资产配置中的使用比例上升。风险对冲能力增强: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风险,3.8万亿美元净资产为应对外部债务偿还、资本外流等潜在冲击提供了充足缓冲,增强了金融体系韧性。从长期看,随着“藏汇于民”持续深化与跨境投资便利化推进,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规模有望继续稳步增长,结构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多元化演进,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提供更强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