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院士与企业共话创新报国2025年9月25日,全国科普月活动期间,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都方大炭炭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成都炭材")。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以《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为题,为在场130余名政企研学代表带来了一场兼具精神洗礼与技术启迪的主题报告。## 精神传承:马兰精神的时代诠释邱爱慈院士以马兰精神为核心线索,通过珍贵历史图片和亲历故事,生动还原了我国核事业从零起步的艰辛历程。"马兰精神因核试验基地的马兰花得名,核心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她特别强调,中国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就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报告中,邱院士讲述了罗布泊科研人员的奋斗往事: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恶劣环境中,科研人员吃掺沙的饭、喝苦盐水、睡大通铺,靠手拉肩扛修通300公里试验场公路;首次核试验前,七名战士步行巡逻八千里边境,最终靠三支葡萄糖维持生命完成任务;林俊德院士发明"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核爆冲击波测量立下汗马功劳。这些故事让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印记,深深震撼了在场听众。作为马兰精神的践行者,邱爱慈分享了自己六十余年的科研历程:30岁担任我国首台"晨光号"模拟器技术负责人,在技术封锁中完成调试;40岁主持"闪光二号"研制,设备20年保持性能先进;50岁建成国际首台多功能强脉冲辐射装置"强光一号";80岁仍牵头Z箍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她用"持续创新,追求卓越"的人生实践,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技术对话:前沿科技与产业需求的碰撞在深度交流环节,邱爱慈院士与成都炭材等企业代表围绕核聚变技术路线、材料应用创新等产业关切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针对聚变堆技术发展,她指出"不同技术路线最终比拼的是可靠性、经济性和长期适用性",鼓励企业结合国家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作为全球最大的等静压石墨生产企业,成都炭材在核级材料领域的突破引起院士关注。该公司历经16年研发,实现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用核级石墨国产化量产,打破国外垄断,多项性能指标优于国际水平。邱爱慈对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表示肯定,认为这与马兰精神中"自力更生"的内核高度契合,并就高功率脉冲技术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专业建议。学术沙龙环节还探讨了托卡马克装置与环流器发展动态、高功率脉冲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趋势等前沿话题。邱爱慈强调:"面对挑战保持坚韧不拔,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这番话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注入了创新信心。## 活动影响:搭建产研融合桥梁本次活动由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四川省科协等单位承办,同时整合了"智汇蓉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