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建设银行、汇丰银行(中国)等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通过设定限额、强化核查等手段加强信用卡溢缴款管理,这一举措直指洗钱、电信诈骗等非法交易风险,背后涉及明确的风险逻辑、具体的监管动作及对持卡人的实际影响。 一、核心背景:溢缴款为何成为洗钱风险点信用卡溢缴款本是持卡人还款时超出应还金额的闲置资金,常见于误操作多存、重复还款或消费退款等场景。由于溢缴款通常不计利息,正常持卡人极少主动大额存入,但不法分子却利用其特性搭建洗钱链条,主要手法包括两种:电信诈骗资金转移:诱骗受害人向控制的信用卡账户转账形成溢缴款,再通过虚假商户POS机大额消费,将资金转为商户结算款后分散转移。网络赌博资金洗白:将非法获取的信用卡卡号提供给赌博网站收款,形成溢缴款后,通过POS消费、取现等方式变现转移。与储蓄卡相比,信用卡溢缴款此前管控相对宽松,且部分银行支持免费取现或转账,不法分子可低成本实现大额资金“洗白”,因此成为洗钱新阵地。 二、银行核心管控措施从已发布的公告来看,银行的管控手段围绕“阻断非法资金流转路径”展开,主要包括四类:1. 限额管理:多数银行对溢缴款的存入、转出及消费设定上限,并动态调整。例如某城商行规定溢缴款年消费(取现)限额不超过50万元,建行则结合风险情况灵活调整限额。2. 账户溯源要求:明确要求持卡人使用本人账户按账单金额还款,禁止通过他人账户转入资金形成溢缴款,从源头切断非法资金进入信用卡账户的通道。3. 异常交易风控:对“快进快出”(多笔转入后当日转出)、高频大额异地取现、交易时间异常(如凌晨集中交易)等行为触发预警,采取降额、止付、终止分期等措施。4. 强化核查机制:海南农商银行等机构明确,对疑似风险账户开展深度核查,结合监管要求动态升级管控手段。 三、监管政策与行业背景此次银行密集行动并非孤立举措,而是对监管要求的持续落实与升级:政策依据:2022年6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已明确要求银行防范信用卡被用于非法交易,对单一客户设置发卡数量上限。反洗钱大环境: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推进“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反洗钱工作重点包括“深化风险为本监管”“提升监测分析能力”等,信用卡溢缴款管控是其中的具体落地措施。从参与银行类型看,城商行、农商行是此次管控的主力,某城商行风控人士表示,此举是对反洗钱工作的“查缺补漏”,填补此前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盲区。 四、对普通持卡人的影响与建议正常用卡场景下,合理范围内的溢缴款不会受到影响,但需注意三点:避免非必要溢缴款:银行建议按账单金额精准还款,减少误存、多存情况。若因错转等产生大额溢缴款,需及时联系银行说明情况,避免触发风控。严守用卡规范:不得出租、出借信用卡,也不要接受他人资金转入信用卡账户,否则可能卷入洗钱案件,影响征信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关注账户动态:若收到银行关于溢缴款异常的提醒,需配合核查,提供资金来源证明等材料,确保交易合规。业内专家指出,此次管控本质是“精准打击非法交易,不影响正常用卡”,持卡人无需过度担忧,只需遵循“本人账户、按需还款、真实交易”原则,即可保障用卡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