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理
这是一篇关于“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论述文章。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关键时期,“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项紧迫的实践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高效能治理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保障。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一、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内在统一关系
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导向。 我们追求治理效能的提升,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效能治理必须服务于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如果治理活动脱离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就容易陷入为治理而治理的形式主义,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坚实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理念、模式、动力全面变革的深刻社会革命,必然会触及深层次的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障碍。没有高效能的治理体系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就可能步履维艰。高效能治理通过优化制度供给、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注入动力、提供稳定预期。
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发展与治理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治理效能,在高效能治理中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以高效能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效能治理,核心在于提升治理体系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协同性,为高质量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1.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智慧治理”新引擎。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例如,通过“城市大脑”实现交通、环保、应急等领域的精准调度;利用数字政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极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2. 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高效能治理的本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要继续简政放权,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发展的各类壁垒;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法治保障,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企业家能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3. 强化基层治理,筑牢社会稳定的根基。 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而矛盾和问题也往往在基层最先显现。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枫桥经验”等有效做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治理效能新提升
高质量发展本身也对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治理体系进行深刻变革。
1. 绿色发展要求治理体系更具前瞻性和刚性约束。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格的环保执法体系和科学的绿色发展绩效考核体系,推动治理方式从过去的“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转变。
2. 协调发展要求治理体系更具整体性和协同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利益的壁垒,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和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这就要求治理架构从“碎片化”走向“一体化”。
3. 共享发展要求治理体系更具普惠性和回应性。 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能否有效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上。
结论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改革创新精神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在动态平衡中寻求发展与治理的最佳结合点。唯有将发展的“高质量”与治理的“高效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才能一步步变为现实,我们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这条路任重道远,但方向明确,前途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