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变革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因材施教更多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人工智能正让这一理想照进现实。
在某个城市的实验教室里,不同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掌握着同样的数学概念——有的通过互动游戏理解几何知识,有的通过虚拟实验探索几何原理,还有的则在AI导师的逐步引导下解构复杂问题。
他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学习,而教师则从繁重的作业批改和统一讲解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这种个性化学习体验正是人工智能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的缩影。
01 教育变革:为何需要AI助力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为满足大规模普及教育的需求,采用了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流程。
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潜能,在个性化学习需求日益凸显的今天,显得力不从心。
河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慧臣指出,随着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如何善用人工智能,提升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技术为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了全新可能。它能够处理海量学生数据,识别学习模式,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并提供实时反馈。
这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需求,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汉斯·莫拉维克提出的“人类能力地形图”理论,将AI比作洪水,会逐步淹没人类的各项能力。
在这幅图中,死记硬背和算数等目前中小学教育重点培养的能力最容易被AI淹没,而基础科学和艺术美学则像两座尚未被淹没的山峰。
这启示我们,未来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机器难以替代的高阶思维能力。
02 技术赋能:AI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
人工智能技术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多方面支持,从学情分析到资源生成,从路径规划到效果评估,AI正在重塑教学全过程。
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是AI助力因材施教的基础。赵慧臣教授提出,教师可像中医“望闻问切”那样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望其形”,观察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闻其声”,倾听学生言语表达背后的意义;“问其需”,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切其脉”,深入探究数据背后的逻辑与关联。
这种方式能帮助教师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学生画像,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
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生成是AI的另一重要贡献。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及学习需求,教师可应用人工智能生成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做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协助不同学生实现差异化发展。
AI不仅能提供静态资源,还能动态调整学习路径。教师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构建学生画像,为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行为数据,精准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在学习效果评估方面,AI同样展现出强大潜力。教师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探索“五育”融合的过程性评价,精准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通过情景模拟分析学生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决策与言语表达,评估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
03 实践路径:教育教学的结构性变革
实现人工智能助力的大规模因材施教,需要教育教学进行结构性变革,而不仅是技术叠加。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指出,拥抱AI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推动教育理念升维与结构性变革,其关键在于如何将技术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更加开放、灵活、智慧的教育新生态。
在课堂层面,需要构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谢幼如等学者研究提出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能体”赋能的人机交互理解、人机融智探究、人机共创生成三种典型高校课堂场景。
这些场景同样适用于中小学环境,为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重构提供了实施路径。
对教师而言,AI时代需要角色转型和能力提升。教师们不仅要掌握AI技术工具,更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深圳市的一所国际学校,校长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中使用GPT-4或其他大语言模型工具,创新教学流程。
这种开放的态度和探索精神,正是AI时代教师所需要的。
学生与AI工具的互动也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一个生动的例子是,深圳有个五年级小学生通过与大模型问答,设计了自己暑假去四川看大熊猫的流程,还用虚拟人制作了导游视频给父母看。
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问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她与AI工具协作的素养。
04 实施挑战: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平衡
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的实践面临多重挑战。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并非易事,中小学AI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边界模糊、对AI本质理解存在偏差、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等关键问题。
教育资源地区不平衡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为确保每位学生和教师都能在AI教育中受益,需要特别关注资源薄弱地区。
2024年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骨干教师研修体验活动就特别安排了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追光行动”项目西部地区学校的老师参与。
为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活动提供了教师结合自身兴趣和学习基础进行自由选课的机会,既满足了基础较好的教师需求,也照顾到了西部地区学校老师的情况。
伦理与隐私风险同样需要警惕。教师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数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明晰教育数据在存储、传输、使用等环节的潜在风险。
优先选择数据隐私政策明确、符合相关法律要求、具有强加密措施的智能工具,为学生搭建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空间。
此外,还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教育本质。谢维和教授也提醒,需警惕过度依赖AI在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保留方面的潜在负面影响。
赵慧臣教授强调,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05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
未来的AI赋能教育,应当是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AI各展所长,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需要提升智能素养,不仅熟练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智能学习素养,指导他们合理有效地应用智能工具。
一方面,教师应引导不同学段的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感知、识别、预测、迭代和优化的过程,提升他们辨别智能生成学习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智能、社会的关系,合理把握边界,提升他们与人工智能协同合作的能力,实现创造性发展。
教育目标也需重新定位,聚焦于培养无法被AI替代的能力。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汉斯·莫拉维克的“人类能力地形图”显示,目前还没有被淹没的最高两座山峰是基础科学、艺术美学。
掌握这些领域知识的人在未来将会非常有竞争力。
这些能力正是未来教育应重点关注的方向。
人工智能本身也将成为教育竞争的核心领域。领航科技教育创始人谢鹏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多层次技术竞争涉及应用层、模型层、云计算层、专业芯片层等七个方面。
“以上所有层的核心就是最底层的人才教育体系的竞争”。
在九江学院的一场关于AI赋能教育的讲座上,一位教师感慨道:“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让教师成为教师。”
这句话道出了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的真谛——技术最终目的是解放教师,让他们回归育人的本质,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当AI接管了批改作业、制作课件、数据分析等重复性工作,教师便能更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情感智慧——这些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类核心素养。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当前席卷全球的热点议题,更是深刻影响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