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资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创中国乘用车企里程碑
长春基地生产线上,一辆灰色奥迪A5L领航版缓缓驶出,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历史性时刻。
10月30日,吉林长春一汽-大众长春基地,一辆灰色的一汽奥迪A5L领航版作为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
这一里程碑使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就,更是中德两国汽车产业合作三十四载的生动缩影。
01 里程碑时刻:3000万辆背后的三方见证
在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上,中外嘉宾云集,共同见证这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性成就。
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等政府代表出席活动,体现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视。
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充分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强大活力”。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通过视频表示祝贺:“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一汽携手,共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作出持续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则指出,一汽-大众用3000万辆的成就证明开放合作是产业进步的必由之路。
仪式现场,一汽-大众为历任总经理及第一财务副总经理代表、中外方模范员工代表颁发了“3000万荣誉 薪火同耀”专属纪念奖杯,并为30位客户代表颁发了“3000万辆客户勋章”。
02 三十四载征程:从零到3000万的跨越
一汽-大众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
从最初仅有一款捷达车型,到如今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多款车型,一汽-大众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之路深度融合。
回顾一汽-大众的发展历程,从1991年生产第一辆汽车,到2004年突破100万辆,用时13年。
从100万辆到2014年第1000万辆下线,用时不到10年;从1000万辆到2020年第2000万辆下线,用时不到6年。
而从2000万辆到3000万辆,仅用了5年多时间,显示出企业发展的加速度。
一汽-大众的34年发展,不仅是企业规模的扩张,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生产方式从“作坊式”向现代化制造转变的过程。
03 经济引擎:带动区域发展的“长春样本”
一汽-大众对长春乃至中国汽车工业的经济贡献不容忽视。在一汽-大众成立的34年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5万亿元,为国家贡献税收超过7300亿元。
在一汽集团的整车产销中,一汽-大众贡献了超过60%的份额,是集团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长春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一汽兴则长春兴”。目前长春市汽开区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100.43亿元,相比之下,在1991年整个长春市的汽车产业总值还不到百亿元,增长超过10倍。
一汽-大众仅在长春工厂就直接吸纳就业人员超2万人,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就业岗位数十万个。
围绕一汽-大众,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汇集了400余家零部件企业及多个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集群。
04 转型之路: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
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一汽-大众在3000万辆整车下线之际发布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
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发布了公司 “两高一新”总体目标、“五大领先”具体目标、十大核心任务和“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
在商品规划方面,一汽-大众将坚持 “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重磅开启新一轮电动化转型。
未来五年,将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商品超20款,全方位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今年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协议,共同确定未来新车型规划:自2026年起,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其中10款为新能源车型。
一汽-大众还将积极探索捷达品牌本土化运营新模式,引入中国本土优势资源,未来5年产销规模将跃升至40万到50万辆级,构建起千亿级产业生态。
05 外资信心: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
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的下线,释放出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积极信号。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日前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200多亿美元,新设外企24万多家,引资大国地位依然稳固。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正将目光投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机遇。
宝马(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行”,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生产的商用储能电池出口澳大利亚等地,丰田汽车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项目在上海动工。
付炳锋表示,合资企业完全可以坚定投资信心,实施长期战略,加快构建适配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并依托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与活跃的创新生态,在全球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 “中国创造,反哺全球”的目标。
一汽-大众的第3000万辆整车驶下生产线,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对此评价道:“一汽-大众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之路深度融合,证明了开放合作是产业进步的必由之路。”
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已规划好下一步发展蓝图。
从2026年起,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11款全新车型,其中10款为新能源车型,这艘汽车业的航母正调转船头,驶向智能电动的新蓝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