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产业为何位列欧美“不可投资清单”中
八位欧美顶级风险投资人穿行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带,考察归来后默默将电池领域列入“不可投资清单”——西方初创公司在这个赛道已难有胜算。
2025年7月,八位欧美的顶级风险投资人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中国考察之旅。他们驱车穿行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带,实地走访了宁德时代、协鑫光电、慕帆动力、海辰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
此行目的并非寻找投资标的,而是亲眼见证西方引以为傲的初创公司与中国产业巨兽之间的真实差距。
考察结束后,这些投资人将电池、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列入“不可投资清单”,明确警示欧美创业公司在这些领域已失去竞争力。
01 中国电池:规模与技术双重领先
中国电池产业究竟取得了哪些优势,能让欧美顶级投资人得出如此悲观的结论?答案藏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三个关键技术指标里。
早期电池能量密度仅为150-160Wh/kg,而如今中国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提升至360Wh/kg,支撑整车续航达到1000-1500公里。
在安全方面,从预留5分钟起火爆炸时间到提出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体现了电芯及外部控制管理技术的显著提升。
循环寿命的变化同样惊人。早期电池循环寿命约为500-1000周,如今中国生产的车用电池可达3000周,储能电池更是达到12000-15000周。
02 全产业链生态: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动力电池的领先,不仅在于单个技术指标,更在于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这是欧美短期内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正极材料产业链约占全球供应量的70%,负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的70%-80%,隔膜等产品全球出货量占比超过60%。
“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整合能力,提升了供应链的可选择性和成本优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马小利这样总结。
在负极材料方面,中国企业在石墨体系的工艺控制上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容量保持率高、一致性好。硅基负极的研发与应用也逐步实现产业化。
03 政策定力:中美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政策环境的稳定性,成为中美电池产业发展分化的关键因素。
美国并非没有过早期优势。锂电池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家提出,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A123公司也曾是全球电池行业的明星企业。
2009年,在美国政府支持下,A123获得美国能源部和USABC提供的1500万美元合约,与通用、福特等车企合作开发混合动力车电池。
然而,美国政策摇摆不定:奥巴马时期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电动车发展;特朗普政府却反对电动车补贴政策;拜登政府又提出《通胀削减法案》支持电动车。
“政策定力不足是美国电动车产业发展滞缓的原因,进而影响到美国的动力电池产业。”马小利一针见血地指出。
相比之下,中国自确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后,便坚定地按照既定路线埋头苦干。
2014年9月1日起,中国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多次延续,目前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
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并制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
04 欧美困境:内忧外患的电池产业
就在中国电池产业高歌猛进的同时,欧美电池企业却面临严峻挑战。
欧洲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电池企业Northvolt已深陷业务动荡、资金紧张的漩涡。2024年10月8日,其瑞典超级工厂子公司Northvolt Ett Expansion AB向当地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
“如何破坏刚从海滩度假归来的欧盟官员的心情?试试聊锂电池。”欧洲运输环境联合会的专栏作家这样调侃,反映了欧盟对本地锂电池行业的复杂心情。
欧洲阵营集体遇挫。过去一年,奔驰和Stellantis的合资电池企业ACC已停止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厂建设工作;大众汽车也宣布搁置位于萨尔茨吉特的第二条电池生产线。
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欧洲曾投入360亿美元发展汽车动力电池,但本土的16家电池工厂中,已有12家遭遇生产延迟或取消。
美国的情况同样不乐观。据Politico数据显示,34个电池相关项目面临搁置或缩减,累计投资金额超过310亿美元,原本预计创造近2.8万个就业岗位。
05 出口管制:中国的新战略举措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宣布将高性能锂电池及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纳入出口管制清单。这一举措震惊了全球电池产业。
与以往主要集中于战略性矿产及原料的管制不同,此次管制首次延伸至新能源领域的关键终端材料及组件。
管制涉及重量能量密度≥300 Wh/kg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电池制造设备及关键原材料(如人造石墨、正负极材料等)。
然而,在10月30日,据商务部消息,中方将在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共识框架下,暂停实施锂电池及其材料出口管制措施一年。
这一政策调整释放出中美经贸关系阶段性缓和信号,有利于锂电产业链出口订单执行与国际合作恢复。
06 第三方机构:中国成功的隐形推手
在中国电池产业的成功中,第三方机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通过深化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体系构建,推动专利与技术协同创新。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参与了电池领域的政策制定,并协助政府部门推动政策落地。”马小利介绍。
2012-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0到2035年中长期产业规划等,都是政府牵头研究,行业机构提供政策支撑和依据,与企业共同商议定出来的。
此外,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作为非官方政策研究机构,通过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动力电池技术等课题研究,形成专题报告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电池产业的崛起,已经改变了全球新能源竞争的格局。一位前特斯拉工程师在考察了中国电池企业后坦言:“在制造技术上,亚洲企业已处于明显领先地位。”
欧美投资人列出的“不可投资清单”,背后是中国全产业链优势、持续政策支持和完善产业生态的共同结果。
全球电池产业的竞赛远未结束,但赛道规则已然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