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避险引入新工具:系列期权精准匹配短期风险管理需求 
国内衍生品市场正加速推进期权品种12个月份到期合约的全周期覆盖,产业避险工具迎来重要创新。 
 
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系列期权、玉米系列期权合约将于2026年2月2日起挂牌交易。继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系列期权合约挂牌交易后,国内衍生品市场继续丰富产业避险工具。 
 
这些被称为“系列期权”的新合约,以“挂牌晚、到期早、存续短”为核心特征,合约存续期约3个半月,较常规期权近1年的存续期大幅缩短。 
 
这一设计精准匹配了产业短期风险管理需求,标志着国内衍生品市场正加速推进期权品种12个月份到期合约的全周期覆盖。 
 
01 系列期权落地 
国内衍生品市场不断丰富产业避险工具,系列期权作为创新工具应运而生。 
 
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系列期权合约成功挂牌交易后,大连商品交易所也宣布豆粕系列期权、玉米系列期权合约将于2026年2月2日起挂牌交易。 
 
系列期权是指在现有常规期权合约基础上增挂的新合约,与常规期权基于同一标的期货合约。 
 
大商所早在2024年12月20日就对相关合约规则进行了修订,为系列期权的推出奠定制度基础。 
 
修订明确系列期权于标的期货交割月前5个月首个交易日上市、交割月前2个月第12个交易日到期的核心机制,并引入“MS”作为专属标识。 
 
02 填补月度空白 
大商所将分别在合约月份为3月、5月、7月、11月的豆粕期货合约及合约月份为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的玉米期货合约增挂系列期权合约。 
 
这种设计通过与常规期权的期限互补,实现“月月有到期”的市场需求。 
 
以玉米期货为例,合约月份为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对应常规期权分别于12月、2月、4月、6月、8月、10月到期,而对应系列期权则分别于11月、1月、3月、5月、7月、9月到期。 
 
在交易运行层面,系列期权与常规期权共享一套成熟的规则体系。 
 
交易代码采用“品种-合约月份-MS-类型-行权价格”结构,手续费标准、最大下单量、询价机制均与常规期权保持一致,并与常规期权实行合并限仓管理。 
 
03 破解产业痛点 
系列期权以“挂牌晚、到期早、存续短”为核心特征,合约存续期约3个半月,较常规期权近1年的存续期大幅缩短。 
 
这一设计精准匹配产业短期风险管理需求。 
 
永安期货期权部门主管邱表示,豆粕、玉米常规期权的近月合约交易活跃,市场对于短期期权的需求较为迫切。 
 
以往实体企业面对市场短期波动风险时,有时因常规期权距离到期时间较远、权利金成本偏高而影响套保效果。 
 
系列期权推出后,企业买入套保的权利金成本降低,更利于增加主动买入操作,买卖期权的短期套保策略更为多元,市场参与度预期将有所提高。 
 
中粮油脂相关人员表示,系列期权补齐了月度到期合约的空白,能够帮助企业针对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不同周期头寸进行更加灵活的套保操作。 
 
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期货部负责人蒋雷也认为,对于玉米等品种的连续贸易场景,系列期权更有利于匹配企业连续月份的风险管理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04 期权工具演进 
自2017年首个期权工具上市以来,大商所期权市场整体运行平稳,规则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持续发挥,为增挂系列期权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 
 
豆粕、玉米期权更是以高流动性、产业基础扎实成为市场标杆品种。 
 
与期货相比,期权工具具有独特优势。 
 
期权买方类似于购买保险,通过支付权利金获得“二次选价权”。 
 
买入看涨期权意味着锁定最高采购价,做到遇涨不涨、遇跌则跌;买入看跌期权则如同锁定最低销售价,实现遇涨则跟涨、遇跌则不跌。 
 
近年来,场外期权及含权贸易的发展,使企业能够不下场交易,就将现货经营与期权完美融合。 
 
含权贸易直接将期权或期权组合包含在现货贸易合同中,通过在原有的现货贸易体系中引入期权,买卖关系不再是零和游戏,增加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风险管理手段。 
 
05 产业应用广度 
系列期权及相关期权工具的产业应用范围广泛,覆盖了从农产品到钢铁等多个领域。 
 
在钢铁产业链,厦门象屿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2017年就开始参与大商所场内期权交易,从豆粕、玉米到铁矿石、棕榈油等,运用的方式日趋成熟。 
 
厦门象屿物流期权业务部经理尹驰介绍,公司应用期权交易的场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开展场内期权套保,服务于自身的风险管理; 
 
二是为上下游客户设计含权贸易方案,将场内卖出期权的损益结构嵌入基差点价合同条款中。 
 
在2024年6月的一笔交易中,厦门象屿物流与下游客户签署了5万吨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并在铁矿石2409合约上以800元/吨的行权价卖出看跌期权,对冲点价风险。 
 
最终,下游客户不仅直接降低了采购价格,还获得了厦门象屿物流提供的额外补贴。 
 
甚至有企业探索使用铁矿石期权工具管理废钢价格风险,进一步拓展了钢铁产业链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的空间。 
 
06 实践案例分享 
在9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期权赋能产业实践》专题讲座上,江阴市金桥化工有限公司金融部经理李晨懿以《期权赋能产业:不止于避险,更在解锁“弹性增长”新空间》为题,从企业套期保值需求出发,系统剖析了期权与期货在套保交易中的核心差异。 
 
他结合化工行业的实际套保案例,生动展现了期权在锁定风险、优化收益结构上的独特优势。 
 
让在场师生深刻理解到期权工具不仅能为企业“保驾护航”,更能为产业发展开辟“弹性增长”的新路径。 
 
中泰期货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梁作盼则围绕《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期货与衍生品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展开分享。 
 
他结合多年苹果期货调研经验,从产业链视角深入解析了苹果“期货+保险”创新模式的金融原理。 
 
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数据,他详细讲解了该模式如何通过金融衍生品工具链接农户、企业与市场,有效化解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07 企业成功要素 
要管理好期权头寸和含权业务,需要较高的专业度。 
 
热联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期权部来专业化管理期权头寸、开展含权业务,并建立了配套管理制度,实现后台管理与前台业务同步。 
 
在热联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用好期权需要具备几项专业能力: 
 
一是期权采购能力,在客户有需要时,能够以最好的价格,通过场内外市场采购到足够体量的期权; 
 
二是基差管理能力,基差是连接期货和现货之间的纽带,专业的基差管理能力是进行基差服务和含权服务的必备能力; 
 
三是产品设计能力,能用期权和基差工具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含权产品。 
 
东海期货经纪业务部总监宋鹏介绍,企业用期权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持续深入应用的积累过程,刚开始不能贪图快、大,应该以学习的心态快速上手,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多尝试、多积累。 
 
08 市场培育进展 
为引导实体企业建立衍生品业务配套管理机制、提升对期权等避险工具的应用水平,近年来,大商所持续开展多层次市场培育工作。 
 
大商所利用期货学院、产融基地、“DCE·产业行”等平台每年开展期权培训活动,为广大实体企业分享期权应用知识和方案。 
 
同时,大商所支持开展“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自2021年以来累计支持实体企业开展了150多个场内和场外期权项目,为企业探索利用期权工具提供“试验田”。 
 
恒力衍生品学院院长管大宇认为,要发挥好期权市场功能作用、引导企业参与进来,做好市场投教是关键。 
 
期货机构要倾听产业客户声音,去建立满足产业客户多层次需求的专业投教体系和交流平台。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做好挂牌系列期权合约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并加强豆粕、玉米系列期权的市场培育及投资者教育。 
 
随着国内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完善,系列期权将与常规期权形成有效互补,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这一创新将助力企业在面对价格波动时更加从容,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