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正式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专项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这一动作标志着全年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政策(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计划已全部落地,同时也意味着2025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入收尾阶段(当前发行进度达88.3%)。 一、资金背景与整体布局# 1. 全年发行框架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总规模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资金用途明确分为两大方向:“两重”项目建设:8000亿元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目前资金已全部下达完毕;“两新”政策实施:5000亿元分为两部分,其中188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投资补助(已全额下达),300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本次690亿元为最后一批)。# 2. 以旧换新资金下达节奏为保障政策连续性,300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分四批均衡下达:前三次分别于1月、4月、7月落地,合计2310亿元,本次690亿元为收尾资金,形成“按季度投放、梯度推进”的节奏特点。 二、政策影响与实际成效# 1. 消费市场直接提振资金注入已显现显著拉动效应:2025年前8个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4%和21.1%,以旧换新政策对耐用消费品升级的推动作用明确。例如,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通过补贴降低置换成本,部分地区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比例达10%-15%,直接刺激换新需求释放。# 2. 产业与投资联动效应超长期特别国债通过“消费-生产-投资”传导链带动全产业链增长:产业端:以旧换新需求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推动新能源、智能家电等产业扩产,带动上下游原材料、物流等配套行业发展;投资端:前8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与资金支持形成正向循环。# 3. 财政与债务结构优化从财政层面看,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多为20年、30年)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缓解短期偿债压力,同时发挥三大作用:- 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 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为地方公共服务支出腾挪空间;- 引导社会资本跟进,形成“财政+社会资本”联动投资模式。 三、资金监管与未来展望# 1. 全流程监管机制为确保资金精准落地,相关部门建立“三跟”原则:项目跟规划、资金跟项目、监管跟资金。具体措施包括:- 严查骗补套补行为,加强产品质量和价格监管;- 要求地方均衡支出补贴资金,避免资金闲置或挪用;- 建立中央与地方资金统筹机制,强化存量与增量资金协同。# 2. 后续政策走向随着1.3万亿元资金逐步到位,政策重心将从“资金下达”转向“效能提升”:领域扩围:可能进一步向科技创新、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倾斜,支持绿色智能消费品升级;市场深化:推动香港离岸国债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发展,吸引全球资金参与,提升超长期国债流动性;风险防控:通过续发、利息分期支付等方式(如30年期国债按半年付息)平滑偿债压力,2025年二期超长期国债票面利率1.88%,偿债周期至2055年,长期债务风险可控。 四、历史对比与战略意义超长期特别国债并非首次发行,从1998年补充银行资本金、2007年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到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每一轮发行均针对特定战略目标。与2024年相比,2025年政策有两大突破:用途聚焦民生与产业升级:首次将5000亿元专项用于消费与设备更新,直接对接内需扩张;发行节奏前置:比2024年提前1个月启动发行,截至7月末已发行7610亿元,确保资金与项目进度精准匹配。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指出,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在经济结构优化、市场信心提振、债务风险化解等方面产生多重积极影响,未来有望成为宏观调控的常态化工具之一。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政策红利将持续通过以旧换新补贴、产品升级等形式落地;对于企业而言,设备更新补贴、产业链协同机会将进一步释放,形成“政策托底-市场发力”的良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