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技术重大突破,钍基熔盐堆成功实现钍铀转化 
茫茫戈壁滩上,一座不起眼的厂房内,正进行着一场关乎中国未来千年能源安全的革命性实验。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日成功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 
 
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研发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也为我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01 戈壁上的能源革命 
在中国甘肃武威的戈壁滩上,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堆正在默默运转。这座钍基熔盐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核反应堆。 
 
2024年10月,它完成了全球首次熔盐堆加钍,随后成功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首次获取了钍入熔盐堆运行后的实验数据。 
 
从2011年项目立项,到2020年开工建设,再到2024年实现满功率运行并完成加钍,这条研发之路凝聚了我国近百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集团的共同努力。 
 
钍基熔盐堆专项负责人戴志敏表示,团队以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示范应用为目标,正加速技术迭代与工程转化。 
 
02 钍基熔盐堆的技术原理 
钍基熔盐堆,顾名思义,是以钍为核燃料,以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的先进核能系统。 
 
它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压水堆有根本区别——采用高温液态熔盐作为冷却剂,无需巨大压力容器,也不用大量水冷却。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专家形象地解释:“这就像把‘核燃料’放在‘高温的盐’里流动发电,既安全又高效”。 
 
钍本身不能直接发生裂变,其技术关键在于用中子轰击钍原子核,将其转化为可高效裂变的铀-233,通过这种 “点石成金” 的方式释放巨大能量。 
 
03 核心技术突破 
在钍基熔盐堆的研发中,我国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材料领域,团队成功研制出耐高温抗腐蚀的特殊合金材料,将熔盐对材料的腐蚀度控制在每年约2微米,远低于国际报道的20微米。 
 
设计方面,创新的一体式堆本体设计将堆芯、燃料盐泵、换热器等核心设备集成在反应堆主容器内,显著降低了放射性泄漏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座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了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关键核心设备100%国产化,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 
 
04 多重优势凸显 
钍基熔盐堆的优势是多方面的: 
 
安全性上,它全程在常压状态下工作,从根本上消除了高压爆炸的风险。一旦温度过高,核反应会自动下降直至停止,不会出现堆芯熔毁事故。 
 
资源利用上,我国钍资源储量丰富,且与稀土资源伴生。高效利用钍资源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长达千年以上。 
 
选址灵活性上,钍基熔盐堆无需依水而建,可建在广大的干旱地区,与风电、光伏结合,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系统。 
 
应用多样性上,其700摄氏度的运行温度可实现高温制氢,而且利用核电制的氢是真正的“绿氢”。 
 
05 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 
我国铀资源储量有限,对外进口依赖度超过70%,这一直是我国核能发展的瓶颈。 
 
与此同时,我国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钍资源储量。钍基熔盐堆的研发成功,使我国能够将丰富的钍资源转化为实际能源供应,打破对铀资源的依赖。 
 
戴志敏所长强调:“如果我国全部电力用钍资源供应的话,可以供我国用上上千年,能够完全确保能源安全,确保我国能源独立。” 
 
此外,与传统核技术不同,用钍进行燃料循环时,中途不会产生用来生产核武器的钚,因此可以预防核扩散。 
 
这对于我国在“一带一路”区域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从甘肃戈壁到上海实验室,无数科研人员仍在为钍基熔盐堆的进一步完善日夜奋战。他们面前的路还很长——从实验堆到研究堆,再到示范堆,最终实现商业化应用。 
 
但无论如何,钍铀转换的成功实现已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能源自主的大门。正如专家所言,如果这项技术全面推广应用,中国千年能源供应安全将得到根本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