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 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汽车行业利润率,还是没上去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行业利润率,还是没上去
规模与利润的失衡,正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突出的矛盾。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5%,不仅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也仅略高于2024年4.3%的历史低位。

这一数据与行业规模的亮眼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前9个月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大增30%,渗透率攀升至46%。

行业呈现出“规模扩张、利润收缩”的鲜明特征,这种失衡揭示了汽车产业在转型期的深层挑战。

01 行业现状:规模与利润的鲜明反差
2025年1-9月,中国汽车行业在生产规模上保持了强劲的扩张态势。全国汽车产量达到2405万台,同比增长11%,这一增速显著高于2024年全年5%的同比增幅。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绝对核心,前9个月产量达1096万台,同比大幅增长30%,渗透率攀升至46%。

与规模扩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行业盈利表现持续低迷。

2025年1-9月汽车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8235亿元,同比增长7.8%;但利润仅为3483亿元,同比增长3.4%,利润增速明显落后于收入增速。

更令人担忧的是,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5%,不仅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也处于历史次低位。

回顾历年数据,汽车行业利润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2021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为6.1%,2022年降至5.7%,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5%,而2024年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3%。

盈利能力的下滑趋势十分明显。

02 盈利困境:单车毛利持续下滑的真相
汽车行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的趋势,在单车毛利数据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梳理的数据,汽车行业产业链单车盈利呈持续下滑态势。

2017年,行业单车毛利曾达2.3万元,2018年降至2.2万元,2019-2022年稳定在2.0万元,2023年滑落至1.7万元,2024年为1.5万元,而2025年1-9月进一步降至1.4万元。

从2017年到2025年,单车毛利从2.3万元逐步递减至1.4万元,降幅接近40%,充分说明了行业在规模扩张表象下面临的盈利压力。

深入分析利润承压的原因,成本增速高于收入增速是核心症结。2025年1-9月,汽车行业成本达到68867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较收入高0.8个百分点。

成本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利润增速落后于收入增速4.4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被显著削弱。

即使在9月单月,这一问题也未得到有效缓解。9月汽车行业收入同比增长9.8%,成本同比增长11.3%,成本增速仍高于收入1.5个百分点。

尽管9月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8%,但这更多源于2024年同期3.4%利润率的“低基数”效应,而非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03 结构分化:子板块盈利差距明显
在汽车行业整体盈利承压的背景下,各子板块的表现分化明显。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汽车各子板块的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摩托车及其他板块盈利质量最好,毛利率高达20.64%,净利率为8.22%。汽车零部件板块紧随其后,毛利率为18.49%,净利率为6.44%。

相比之下,整车制造环节的盈利压力最为突出。2025年1-6月,乘用车板块毛利率仅为14.36%,净利率更是低至3.03%。

商用车板块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毛利率为10.40%,净利率仅为2.50%。而汽车服务板块的盈利指标最为惨淡,毛利率仅为8.02%,净利率低至1.23%。

这种分化的背后反映了汽车产业链利润分配的不均衡。汽车零部件板块因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与议价权,毛利率远高于下游的乘用车和商用车整车厂。

而摩托车及其他板块则因其产品(尤其是中大排量摩托车)具备较强的品牌溢价和消费属性,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从而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

04 原因剖析:多重压力下的行业困局
汽车行业利润率的持续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成本压力、市场竞争、产业链分配失衡与政策环境等多重压力交织作用的结果。

成本端的“双向挤压” 构成了盈利下滑的基础诱因。在原材料领域,虽然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但汽车产业链的核心部件成本压力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成本的电池,其利润分配格局长期向上游倾斜。多数整车企业不具备电池生产能力,即使上游碳酸锂价格出现阶段性回落,成本红利也难以有效传导至整车环节,反而被电池生产企业截留。

市场竞争的“内卷” 成为利润率下滑的核心推手。自2023年以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已从新能源领域全面蔓延至燃油车市场,形成全品类、全价位的竞争红海。

2025年1-4月,共有73款车型加入降价行列。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不少车企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进一步压缩了自身的盈利空间。

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样加剧了盈利压力。燃油车盈利下滑未能被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完全对冲,“油电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期仍在持续。

崔东树曾多次强调,由于燃油车前期仍有微薄盈利,但市场萎缩过快,部分企业严重亏损;新能源车高增长,但亏损较大,电池高利润与整车亏损的矛盾压力较大。

05 政策干预:反内卷与促消费的双重发力
面对行业规模与利润“失衡”的困境,政策层面已积极行动,从“反内卷”和“促消费”两个关键维度发力,为行业盈利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在“反内卷”方面,国家层面已明确将推进汽车行业竞争秩序规范作为重要工作内容。5月31日,工信部与中汽协先后召开行业座谈会,明确指出车企无序“价格战”是“内卷式”竞争的典型表现。

6月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关于改善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的倡议》,直指“价格战”对经销商的冲击——2024年全国汽车经销商平均毛利率不足3%,较2021年下降4个百分点,约15%的经销商因亏损倒闭。

倡议中明确提出“坚决抵制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的内卷行为”,同时建议车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制定销售目标,减少对经销器的压库考核”。

在“促消费”方面,“两新”政策等已成为拉动需求的重要工具。2025年1-9月,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直接带动汽车生产同比增长11%,有效释放了消费潜力。

然而进入2025年下半年,“两新”相关政策已呈现出收紧调整的态势。多地汽车补贴政策进入“调整与暂停并行”的关键窗口期。

为应对2026年购置税减半带来的消费成本上升,不少车企已推出“购置税差价补贴”政策,对年底前订车的消费者补贴新旧政策下的税费差额。

这种短期让利虽能刺激订单增长,但直接压缩了车企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06 出路何在: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
破解汽车行业盈利困局,仅靠“反内卷”政策缓解短期价格竞争还不够,需要企业、政策与产业链多方合力,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迈向“价值竞争”。

对企业而言,未来需加快转变发展理念,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随着渗透率突破50%,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将逐步从当前的“价格战”转向“技术战”,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如先进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等)的车企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内卷”机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持续优化“促消费”政策,尤其是深化“油电同权”政策的实施效果。

所谓油电同权,就是让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购车优惠、用车环境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从而消除一边倒的政策倾斜,从真正的市场竞争角度,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崔东树对此表示,“期待车市油电同权推动油电同强,未来汽车行业总体形势必能持续稳中向好”。

“出海”成为行业重要的增长极和利润缓冲垫。海外市场通常利润率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国内市场的“内卷”压力。

2025年上半年,汽车板块营收的增长部分得益于海外市场的拓展。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单车毛利已从2017年的2.3万元逐步降至2025年1-9月的1.4万元,降幅接近40%。

这种趋势若持续下去,将严重制约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

正如奔驰、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境所示,没有利润支撑的技术升级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汽车行业正从少年般的野蛮生长,走向成熟期的价值回归——这或是规模与利润失衡背后的真正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QQ|标签|爬虫xml|爬虫txt|新闻魔笔科技XinWen.MoBi - 海量语音新闻!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11-2 05:28 , Processed in 0.0519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